已满十八点从此进入伊犁园 _永久已满18从此三秒进入_大象一区一区三区站点停靠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传染性疾病 > 乙类

甲肝

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,该病毒为直径27-32nm的球形颗粒,无包膜,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,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.32-1.34g/cm3,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,全长7.4Kb,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,...

基本概况

甲型肝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肝病毒属,该病毒为直径27-32nm的球形颗粒,无包膜,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,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.32-1.34g/cm3,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,全长7.4Kb,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,但仅有一个血清型。甲型肝炎病毒耐酸,耐碱,耐乙醚,耐高温,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,在PH2-10之间稳定,20%乙醚不能灭活病毒。60℃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,1.5mg/L余氯60min仍存活,5-8%的甲醛,70%的乙醇能迅速灭活,1: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。

临床表现:

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随后出现黄疸,小便深黄,大便灰白,皮肤巩膜黄染,肝脾肿大,体温升高,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,肌肉疼痛,咽炎等。

诊断标准:

根据流行病学、临床症状、体征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进行诊断。

1.急性型肝炎

1)流行病学:发病前45天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接触史。

2)症状:近一周出现无其他原因的发热、乏力、纳差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。

3)体征:肝脏肿大,伴有触痛或叩痛。

4)肝功能检查:

A 谷丙转氨酶(ALT)明显异常。

B 血清胆红素>17μmol/L,尿胆红素阳性,巩膜、皮肤黄染。

5)HAV标记物检查:血清抗HAVIgM阳性,或抗HAVIgG 4倍升高。

2.淤胆型肝炎

1)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,但自觉症状常较轻。

2)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,以直接胆红素为主,同时伴碱性磷酸酶,r-谷氨酰转肽酶,胆固醇明显增高,ALT中度增高。

3)梗阻型黄疸持续三周以上,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、外梗阻型黄疸。

3.急性重型肝炎

1)急性起病,严重消化道症状,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(用smith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)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。

2)体征:肝脏迅速缩小。

3)肝功能异常: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/L,或每日升高,值大于17.1μmol/L,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%。

4)病理:广泛的肝坏死,坏死处肝细胞消失,遗留网织支架,肝窦充血,由中性、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,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。

4.亚急性重肝

1)以急性肝炎起病,临床上有极度乏力,严重食欲不振,黄疸迅速加深,出现腹水即出血倾向,肝脏进行性缩小,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(以smith 分类法出现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)。

2)肝功能明显异常,胆、酶分离,白蛋白/球蛋白的比例倒置,胆固醇降低,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%。

3)病理: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,或桥型坏死,网织支架塌陷,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,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,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,成缘小叶结构。

治疗原则

1.休息: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。

2.饮食: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,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,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,可静脉滴注10%葡萄糖。

3.药物治疗: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,各地可根据药源,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西药进行治疗。用药种类不宜太多,时间不宜太长,用药要简化,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。

4.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,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,促进肝细胞再生,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及支持疗法以阻断病情恶化。

预防接种

被动免疫:暴露前或暴露后2周内接种人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临床甲肝,接种时间越早越好,按照0.02~0.05ml/kg肌肉注射。

主动免疫:对易感人群及时接种甲肝疫苗可以预防甲肝。甲肝疫苗有两种:甲肝减毒活疫苗,接种1剂次,儿童18月龄接种;甲肝灭活疫苗,接种2剂次,儿童18月龄和24~30月龄各接种1剂次。


科普文章

上一篇:脊髓灰质炎
下一篇:流行性脑脊髓膜炎

分享到 :

相关信息

指南
微信
微博
指南
黑河市| 株洲县| 会宁县| 同仁县| 林周县| 贵港市| 德钦县| 渝北区| 汶川县| 逊克县|